國產奶粉信任危機怎么辦 |
倘若要說國產奶粉個個品種百分之百地“有問題”,這也不是事實;如果說進口奶粉罐罐產品百分之百地“沒問題”,這也不會是事實。但是,眼下的消費者,只要其“消費能力”承受得了,還是會買進口奶粉。尤其是近來,上海海關最新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今年1~7月,上海關區(qū)累計進口乳制品9.7萬噸,價值2.3億美元,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7%和57.1%,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2319美元,大幅上漲46.9%。為什么會發(fā)生這種情況?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產奶粉已經進入“信任危機”的旋渦。自從2008年發(fā)生了震驚公眾的“三鹿奶粉”事件后,這些年的“問題奶粉”時有所聞。不能否認,對此國家有關部門也下了不小的功夫進行認真的查處。但說白了,“一波才平又起一波”的“奶粉問題”著實讓消費者難以對國產奶粉“信任起來”。怎么辦? 于是,我想起了一句老話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。我并不是說要“一棍子”把國產奶粉統(tǒng)統(tǒng)地“打死”,這會給人戴上“不愛國”的帽子。我是在想,這民族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首先應當獲得消費者的信任,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保護民族工業(yè)吧。現(xiàn)在的國產奶粉已經越來越讓消費者不放心了。雖然并不是所有的國產奶粉都有問題,有的只有受到了信任危機的牽連。但就這個國產奶粉的市場來說,其整體上還是讓人不那么滿意的――“質量總體上斗不過”進口奶粉便是事實。我用一個“斗”字,就是從“商業(yè)信譽”上而言。 商業(yè)信譽從哪兒來的?歸根到底還是從其“一步一步過得硬的質量”而來。既然國產奶粉眼下已被消費者失去了信任,信譽越來越差,那就由“市場來決定”――消費者不買它就“拉倒”,一些國產奶粉企業(yè)倒閉就讓它倒閉吧。 讓國產奶粉全部地“死掉”,會不會產生兩個問題?第一是企業(yè)的這么多“國人”怎么辦?這也許正是一些人“護”著國產奶粉的“真正原則”。現(xiàn)實生活中,我們一些企業(yè)出了問題,有關部門立馬會以“保護本國企業(yè)”的名義進行干涉。這樣的“出發(fā)點”似乎是“好意”,但往往正是在這種保護下,致使有些企業(yè)有恃無恐,“不規(guī)矩”的膽子越來越大――反正有政府保護著我們。如此這般的“生存條件”,顯然與市場規(guī)則相悖,在這樣的“管理”下,誰還視“質量如生命”?國產奶粉問題的不斷,是不是理當從這方面找原因? 讓國產奶粉全部地“死掉”,會不會出現(xiàn)令人擔心的第二個問題,即進口奶粉大舉進入國內消費市場,以致價格不斷地上漲。這是有可能的,但也不是“永恒的”。我們應當永遠不要忘記“市場經濟法則”。當我們的國門真正打開后,一些商品的價格也必然是“隨行變化”的。現(xiàn)在的進口奶粉在我們國內市場漲價,主要原因就是進口量少,供小與求。且真正原因還是相對與國產奶粉而“定價”,即,因為總體上說進口奶粉質量比國產奶粉好,既然“好”肯定要價格高。試想,倘若國產奶粉“沒有市場”,價格少了一個可比性,統(tǒng)統(tǒng)由市場定價格,這個進口奶粉價格還會一路“走高”?不要忘記了,國外很多國家是把奶粉當作“家常便飯”的――價格很便宜的,只是轉到中國才“漲”上去的。倘若把進口奶粉的門再開大一點,讓國內消費者有更大的選擇,讓各個國家來競爭,我們這個市場的進口奶粉價格不降才怪呢。 說到底,讓國產奶粉全部地“死掉”,就是一切由市場來決定它,我們的政府部門不要“護”它,有問題就揭露它,消費者不買它就不要強求之。 其實,讓國產奶粉全部地“死掉”,只是讓我們的一些國人面子不好看而已。因為商品其死與不死并不是以人的主觀所決定的,而是由市場決定的。從這個意義說,國產奶粉全部地“死掉”是會復生的。我們完全用不著多擔心什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