鄧川牛人文歷史
(上傳時間:2012-9-16 11:47:36 文章來源:洱源縣奶牛區(qū)域推廣站 瀏覽次數 打印)收藏
鄧川牛是鄧川人民在當地特定的自然環(huán)境,氣候條件,豐富優(yōu)質的飼料資源,獨特的飼養(yǎng)方法,經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出的地方優(yōu)良品種,屬乳用牛。 據《新唐書、南蠻傳》載:“隋唐之際,這里邑落相望,牛馬蔽野,收獲與中夏(中原)同!钡搅颂瞥,鄧川牛養(yǎng)殖已很普遍,達到了社會化。 大理州蒼山(北部在鄧川地區(qū))有個地方為花甸壩,相傳在后晉時期,就有人居住,形成了四個村落,其中一個的名字是為乳牛墩,說明當時已有乳用的鄧川牛,有了奶牛。 隨著鄧川牛的產奶量增加,除每天滿足犢牛哺乳,還讓人食用鮮奶外,仍有剩余牛奶,因沒有及時的使用,沒有冷藏設備,常有牛奶(過剩)變酸變壞。養(yǎng)殖者發(fā)現牛奶中乳酸菌繁殖,使牛奶發(fā)酵,加熱,凝固,把凝固的乳塊揉搓分成小塊,變成乳餅。便于風干,拉成薄片,并放于竹籬笆上,涼曬時,形如紙扇,因原料是乳牛奶,就稱之為乳扇。制成干酪,有效解決了保存問題,延長有效期。明朝朱權的《權仙神隱書》記載,“造乳扇法:以牛乳盆盛,曬至四邊清水出,煎熱,以酸漿點成。漉出,揉擦數次,扯成塊,又入釜燙之。取出,捻成薄皮,竹簽卷扯數次,棚定曬干,以油炸熟食! 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50卷首部注明,“乳腐”條亦載此法。“造乳扇法:以牛乳盆盛,曬至四暈清水出,煎熱,以酸漿點成。漉出,揉擦數次,扯成塊,又入釜燙之。取出,捻成絹片樣,上竹木棍,上掙床,曬干,收起,如用時,溫油炸熟,灑蜜或白砂糖食用。”乳扇加工有了改進,食用方法增加。 當地人飼養(yǎng)鄧川牛,擠奶做乳扇,以出售乳扇獲得收入,犢公牛用于耕地和使役,再用于肉牛;牛多了時出售活牛。乳扇加工,聯接了養(yǎng)殖加工和消費者,因有較好效益,促進了鄧川牛的選育,飼養(yǎng)量增加,使乳扇加工有了不斷改進。在當地群眾長期精心選種選配之下,使鄧川牛的乳用性能得到提高。 清《鄧川州志》載“凡家喂四牛,日作乳扇200張,八口之家,足資俯仰矣,故此戶尚之”,乳扇成為大宗商品,飼養(yǎng)鄧川牛有較好的效益。每頭鄧川牛日均產奶量7.5公斤,按305天計,每個泌乳期的產奶量應為2288公斤。明朝時,為培育高產后代,使用好種公牛,良種種公牛都有專業(yè)戶飼養(yǎng)。清朝,大理人楊載彤在《大理赴鄉(xiāng)試竹枝詞》中寫道:“短鞍長鐙巧安排,高中言傳笑臉開。預數探親從某某,弓魚乳扇帶齊來!闭f明乳扇不僅僅是一種商品,在當地普遍出售、購買、食用,而且是到外地探訪親朋好友,拜訪貴客的必備禮品, 1940年《西南邊疆》第九期《發(fā)展鄧川乳扇業(yè)建設》文中談到:“滇中牛甚盛,故皮肉之外,乳扇、乳餅、醍醐之制尤夥,全縣半數人家經營之,故為輸出之大宗”!班嚧ㄈ樯炔华殲橐豢h民生所資,而輾轉負販,間接賴以存活者不限本縣民眾”。這個時期,乳扇出口到緬甸,出口數量較大。 凡有白族的地方,都有“白族三道茶”接待客人,第一道茶叫“苦茶”, 第二道茶叫“甜茶”, 第三道茶叫“回味茶“?啾M甜來再回味,明示了人生哲理,凡事要多“回味”,切記“先苦后甜”。白族用來作為求學、學藝、經商、婚嫁時,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愿。應用范圍已日益擴大,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。而第二道茶中的主要佐料就是乳扇,酥、脆、香、綿。 白族地區(qū)的人民在祭祀時,以乳扇為貢品?赐笥,饋贈禮物都以乳扇為主;待客宴請時,特別是來自遠方的朋友,都有乳扇作為必有的菜肴, 全國都有乳扇消費人群,鄧川牛所做的乳扇在云南省消費量大,較為普遍,在云南新“十八怪”中就有“牛奶做成片片賣”,在各旅游區(qū)、在中小城市都有出售店點。 洱源人喜歡牛,特別是鄧川牛,“黑牛白奶胞(屬高產牛),不買也瞧瞧”,在遇到好牛時,雖不是自己的,也要看一看,了解好牛的體貌特征,了解主人的飼養(yǎng)管理經驗,提高自己的相牛能力。流傳了幾百年的“漁潭會”,有鄧川牛的交易,有賣牛的,有買牛的,有學相牛的。 從一年一度交易會,改成每周三“鄧川沙壩街” 交易。在交易市場還聽到“四大六開”、“飯盒嘴”、“ 張飛身子娘娘腳”、“黑牛白奶包”等術語。還舉辦過“牛王”比賽。 現在洱源縣每年種蠶豆5萬畝以上,用籽實、莖、葉喂奶牛。2002年以來,在農田種植黑麥草、紫花苜蓿3萬畝用于養(yǎng)奶牛。有些地方,為避免蚊蠅叮咬牛,給牛掛了蚊帳,成為愛牛護牛的佳話。在洱源縣有很多地方地名都與牛有關,如“牛街”、“牛桂丹”、“牛井巷”。上世紀70年代,云南。ɡッ鳌矊、晉寧)、四川(成都、攀枝花市)、貴州(六盤水)等地為給城鎮(zhèn)供應牛奶,發(fā)展奶牛業(yè),沒有奶牛就從鄧川地區(qū)購買,因當地人不會養(yǎng)奶牛,就請鄧川人去指導,現在昆明市、小哨、安寧、晉寧等地,有很多因外出指導養(yǎng)奶牛而定居下來的人。 洱源縣有6個鎮(zhèn)3個鄉(xiāng),90個村民委員會,有3.5萬戶養(yǎng)牛,鄧川牛和鄧川黑白花奶牛近8萬頭,乳扇加工作坊1000戶,有新希望鄧川蝶泉乳業(yè)、歐亞、來思爾等6個乳制品加工企業(yè),產品60多種,年產奶20萬噸。 1959年后,“鄧川”牌、“蝶泉”牌等系列奶制品,因原料質量上乘,產品香味濃厚,成為消費者最喜愛的產品,“鄧川”牌為全國馳名商標,在國內、國外多次獲金獎。有活牛、乳扇交易市場,常年開展交易。所有農業(yè)人口基本養(yǎng)過牛。有些專業(yè)性養(yǎng)奶牛,有些專業(yè)性加工乳扇,有些專門販運活;蛉樯,各鎮(zhèn)鄉(xiāng)農貿市場都有賣奶牛、賣乳扇專區(qū)。當地群眾在婚禮、建房慶典、祭祀、宴請等都用乳扇,近幾年還以乳扇和其疏菜調配,增加了很多菜肴。 鄧川牛適應性好、耐粗飼、抗病力強、產奶性能好、繁殖力強。牛奶中乳脂含量高,乳脂球大小適中,香味濃郁,風味清醇,品質上乘。1981年被列入《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》的地方優(yōu)良黃牛品種。農業(yè)部畜牧研究所和中國農業(yè)大學專家教授認為,從鄧川牛形成歷史,產奶水平,生產特性等方面來看,鄧川牛是中國人的奶牛品種,是世界上唯一的乳用黃牛品種。2012年為云南省六大名牛。鄧川牛歷史悠久,文化源遠流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