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系西門塔爾牛兼具優(yōu)良的肉用和乳用性能特點,其飼養(yǎng)的綜合經濟效益非常高。這么一個優(yōu)秀而獨特的品種是怎樣培育出來的呢?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本人根據德國寶牛育種中心北京代表處提供的《弗萊維赫的育種發(fā)展》圖片資料整理成為文字資料,來解釋這個大家頗感興趣的問題。
近幾年來寶牛育種中心在我國大力推廣的德系乳肉兼用型西門塔爾――弗萊維赫,其品種育成的歷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約150多年鍥而不舍的努力,可分為5個階段:
第一階段:從18世紀中期開始至19世紀50年代
引入瑞士西門塔爾與德國本地牛種雜交,用于培育德系西門塔爾,即弗萊維赫。最初的育種未規(guī)定明確標準,處于摸索嘗試階段。到了十九世紀30-40年代,育種目標為保持西門塔爾特性,體型適中,飼料采食量低。具體指標為:公牛體高≥156㎝;母牛乳脂率3.8%,體高134-143㎝,不超過146㎝。
第二階段:從19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至19世紀70年代以前
引進英國愛爾夏牛血緣,后代產奶性能和適應性提高,產肉性能不理想。其中,1953年的育種目標為:健康,早熟,使用壽命長,奶料比要符合經濟效益。具體指標為:公牛體高140-145㎝,體重950-1050㎏;母牛初胎平均泌乳成績產奶3500-4500㎏,乳脂率4.0%,體高130-136㎝,體重600-700㎏。到了1966年,育種目標變?yōu)椋簭娬{兼用,注重奶質和肉質,體軀開闊,后臀豐滿。具體指標為:公牛體高≥145㎝,體重1000-1200㎏,育肥公牛日增重≥1200g,體重≥650㎏;母牛初胎平均泌乳成績產奶≥5000㎏,乳脂率4.0%,體高≥135㎝,體重650-700㎏。
第三階段:19世紀70年代開始至19世紀80年代
引入德系紅荷斯坦血緣,F1代產奶性能提高,產肉性能欠佳。1978年的育種目標為:明確乳肉兼用,強調育種方向需圍繞經濟效益。具體指標為:公牛體高≥147㎝,體重1100-1200㎏,育肥公牛日增重≥1200g,體重≥650㎏;母牛初胎平均泌乳成績4200㎏-4.0%-3.7%,體高135-140㎝,體重650-750㎏。
第四階段:19世紀80年代開始至19世紀90年代
引入瑞士西門塔爾公牛(含50%紅荷斯坦血緣),選擇肌肉飽滿的種母牛進行級進雜交,后代產奶和產肉性能均提高;經繼續(xù)選育,最終確定弗萊維赫中紅荷斯坦的血緣配比(不超過6%),確保乳肉兼用的發(fā)展。1982年的育種目標是:明確乳肉兼用,強調育種方向需圍繞經濟效益,但對奶質和肉質要求有所提高。具體指標為:公牛體高≥147㎝,體重1100-1200㎏,育肥公牛日增重≥1300g,體重≥650㎏;母牛初胎平均泌乳成績產奶6000㎏-4.0%-3.7%,體高135-140㎝,體重650-750㎏。
第五階段:20世紀90年代至今
強化純種選育,實現奶、肉、健康比重為38:17:45;調整乳脂和乳蛋白比率為1:10(至今1:4),強調肉質等級、順產和死胎率、體細胞數和泌乳力。1995年育種目標:乳肉均高產高質,又須兼顧牛種健康,使其經濟效益和功能性得到最充分結合。具體指標為:公牛體高150-158㎝,體重≥1200㎏,育肥公牛日增重≥1300g,屠宰率≥60%,酮體出肉率≥70%;母牛初胎平均泌乳成績7000㎏-3.9%-3.7%,體高138-142㎝,體重≥750㎏,初產年齡24-28月齡。2007年育種目標:確保作為性能廣泛、健康程度極高的兼用品種,在未來生產條件下保證盡可能最大的收益。具體指標為:公牛體高150-158㎝,體重≥1200㎏,育肥公牛日增重≥1300g,屠宰月齡16-18個月,85-90%的酮體肉質等級為E和U,屠宰率57-60%;母牛初胎平均泌乳成績7000㎏-3.9%-3.7%,二胎及三胎的泌乳成績達到7700㎏-8000㎏,體高140-145㎝,胸圍210-240㎝,體重750-850㎏,體細胞數≤18萬/ml,屠宰母牛酮體重350-450㎏,酮體肉質等級為U和R,中等肌間脂肪含量和大理石花紋。
(注:本文系根據德國寶牛育種中心北京代表處提供的《弗萊維赫的育種發(fā)展》圖片資料整理而成)